avatar
發佈

2021 → 2022

Table of Contents

雖然每年都有在做年度回顧,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歷練的積累,以及每年做的事情都還是算挺不一樣的狀態下,每年回顧的方式其實都挺不一樣的。

但在今年總算找到一個比較滿意的回顧方式:

  1. 先問自己一些大方向的提問
  2. 整理一下週記
  3. 從日曆上大概看看自己每天都在做什麼

一些大方向的提問 aka 來自靈魂的拷問

這八題都不會很難回答,但能幫助自己把過去一年的幾個重要面向都想過一遍,下面會談一下「三件最寶貴的教訓」,其他的我就不一一列舉啦,大家只要有自己的答案就好!

  1. 今年達成的目標、成就
  2. 未預期但達成的目標、成就
  3. 三件最寶貴的教訓
  4. 三件最棒的決定
  5. 三件最冒險的事情
  6. 三本最棒的書籍
  7. 今年 5 個影響你最深的人
  8. 今年開心的事(無上限,快樂不設限)

週記與日曆

基本上週記就是每週寫發生了什麼事的流水帳,每週日晚上撥出半小時寫一下當下對這週的評價、這週做了哪些事,有時候以為自己沒做什麼,但意外地達成了一些事,或是沒做什麼事,但其實挺快樂的,挺有趣。

日曆則是忠實地記錄自己每天每個小時大概在幹嘛,偶爾會覺得自己記得有點瑣碎,但有記錄之後對自己會有底氣,在低潮或是年度回顧的時候,能知道自己平常都在幹嘛,藉此能更快地找到方法去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或更甚至 覺得自己其實很棒!(X

我自己真的覺得這樣一套做下來挺有幫助的,讓我明白就算年度目標都沒有達成,也不代表我這一年都在虛晃。避免我又放大了自己的失敗或負面情緒,只記得自己有哪些事沒做、做不好,而忽略其他默默達成的事情。

或是我會擅自在年初訂了一些目標,但那些都只是我 「覺得」 自己 「應該」 要做那些事,我內心其實有其他更想做的事,而我也真的把他們做完了而不自知。

對我來說,年度回顧的一大好處就是在這:

覺察那些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事,而不是順應社會觀感、他人期待或是舊的自我認同而去做的事。

如果持續不去釐清 「覺得應該」「想要」 做的事,我會感覺到自己越來越斷裂,一直很忙但都只是在 瞎忙,沒打到痛點,🦐 。

像是我幾乎每年都有看書的目標,而 2021 也給自己訂了「看 20 本書」的目標,但實際上我只看了 3 本。

我一開始其實不太能接受這樣的自己,這達成率讓我對自己感到非常失望,但後來我看到自己今年其實在程式上其實學了不少東西,補了很多技術債、寫鐵人賽梳理元件庫的知識,在讀書會分享時也得到了不錯的 Feedback、寫看看前端的三個主流框架,也終於開始寫後端等等。

這讓我發現我當初訂立 20 本書的目的是「知識」和「自我成長」,那我今天就算不是以「書」的形式獲得又有什麼關係,而且倘若我真的看完了 20 本書,吸收了各行各業各領域的知識,但在我賴以維生的網頁開發上卻不夠熟悉,那好像就本末倒置了?

前言好像講得太長了,回來談談 2021

以起承轉合來說的話,今年是「承」

年初 剛當完兵回來,還在適應社會、工作;

年中 搬家,對生活有更高的掌握度,也趁著疫情三級的期間大量地與自己相處、對話;

年末 換工作,對自己在網頁開發的能力更有自信、經濟狀態趨於穩定,也有餘力去發展其他的興趣,像是爬山、健身、寫作、經營自媒體等。

2021 於我其實有很多痛苦,快樂的時間應該是不多,但是相應的也成長了很多。主要是轉職軟體工程師的冒牌者症候群有隨著知識的增加而減輕,開始能去權衡,練習享受在過程,也終於嘗試了很多一直都很想做的事。

關於 2021 的三件寶貴教訓

一、我不可能留住所有朋友,緣分是抓不住的

我一直不知道從哪裡聽來一個比喻 —「有蹼的手也沒辦法留住手中所有的水」(當初聽到的主角甚至是釋迦摩尼,但我查不到就不誤導人了)。

這個比喻是說當我們掬水時,水會從指縫間流失,而如果我們有蹼的話,雖然不會從指縫間流失了,但依然會從手掌的邊緣流失大部分,最後只剩下手心中的那一小攤水。對我來說,朋友、緣份就像是水,而我們只能盡力地去留下能留下的,並無可避免地看著大部分流失。

以前的自己真的太認真想抓住所有認識的朋友,想與大家都保持聯絡,但這樣只會讓自己 Burn out,結果就是會離開的就是會離開。

二、把時間留給自己,以「自己」為出發生活,學會說「不」

這跟第一點有點關係,一樣是太想維持所有關係,因而付出大量的時間,同時,我也不太會拒絕許多的局,總以難得聚聚或是排解寂寞來說服自己,把幾乎每個夜晚跟假日都給了別人,不斷積累下來的結果是跟朋友在一起時沒辦法很專注在當下,腦中只想著自己有哪些事沒做,結果是 社交品質低落、該做的事也沒做。

而且時間管理的前一個步驟是「把時間留給自己」,先有時間才有管理,自己一直都放錯重點,不斷迭代管理方法,但忽略最重要的大前提。

「留給自己」其實就是意味著「減少聚會」、「學會說不」和「獨處」。

(如果因為留給自己而失去聯繫的話,那就是「緣份」了)

有些路真的是只有自己才能走過去,而走過去了才能以更完整、健全的狀態去跟朋友們相處。

三、享受在過程,而不是結果

出了社會,努力已不再有盡頭,必須要在過程中不斷讓自己滿足。

這點就跟在原子習慣讀到的一樣(偷業配我之前寫的 📖 原子習慣書摘 ),大意是我們常常會覺得要做到什麼才能放鬆、快樂,但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斷地把享樂延後了,當我們達成一個目標時,下一個目標接踵而來,因此我們永遠沒辦法真的快樂。

但如果我們能享受在我們做的事情當中,讓我們就不用等到我們把它「做完」就能快樂、放鬆。

這點是三者之中最難的,現在我也還在逐漸調整,但在今年我運用原子習慣+ OKR 的概念來思考、規劃人生之後,享受在過程的難易度大幅地降低了。

概念是先釐清「身份認同」對自己有個模糊的認知(Objective),再去思考哪些自己正在做、想做的事有對應到這些身份認同,而哪些在做的事沒有,以此來找出人生不做會後悔的幾件事(Key Result)。接下來的就簡單了,把任務拆分成年、季、月、週該做的事情就好,再根據狀態隨時調整。 (下一篇會分享我怎麼用 Notion 去實作這個流程!)

總結來說,雖然 2021 目標達成率爛得一塌糊塗,但我其實很滿意 2021 年尾的自己。講起來挺怪,可能是我真的設立了很多我本不需要達成的事,同時也有達成一些自己真的想做的事吧?

最後感謝看到這邊的人,希望大家 2022 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