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發佈

2023 → 2024

Table of Contents

年度回顧主要是寫給自己看的,但也希望我的經驗跟感想能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甚至是幫助到一些人。

分享自己的 2023&2024 之前,想先分享一下我對年度回顧的想法。

看到別人的年度回顧跟明年目標我常常會很焦慮,看著別人一年看似做了很多事,而很多他們完成的事我都沒做。

不過我目前想通這三點:

  1. 那是別人的目標。
  2. 如果是自己想做的事,那就去做,不用因為別人先做了就自責,或是覺得不想做了。如果會受別人給影響,或許也是一個時機來審視自己做這些事的動機。
  3. 自己這一年肯定沒白過,只是沒有整理以致於遺忘,慢慢盤點肯定會發現自己做過的事意外的多,只是有沒有在自己最在乎的事情上推進而已,沒有的話今天調整就好了。

很喜歡 Cheng-Wei Hu 在 2022 紀錄 所說:「如果你本質上在做的東西是你自我延伸的表現,那麼沒有人能在這點上與你競爭。而我深信在大部分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專注於競爭,獨特比更好還要有價值」。

而我自己對年度回顧的期許是「踏實,不虛榮」:

  1. 虛榮:寫出來後別人只能羨慕
  2. 踏實:寫出來後別人可以借鑑和交流

常常看到一些文章只講完成了什麼事,但過程沒什麼著墨或是很打高空,看了其實沒有什麼收穫,只徒增了焦慮。 當然文章最優先的讀者還是作者自己,所以想怎麼寫都是看個人,所以我也只能說那樣的文章我不喜歡,也不希望自己的文章寫成那樣。

而這個虛榮與踏實的標準,依然是在每個人心目中而已,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詮釋,所以最終還是抱持開放的心胸、持續覺察和精進,只求問心無愧。

至於 為什麼要回顧 ,今年一樣是希望要留下軌跡,寫下來就是把此時的自己給快照起來,相信未來的我一定會感謝現在的自己有寫下來,就像是我很感謝過往的我都有回顧一樣。

回顧 2022 對 2023 的期許:希望自己活得更有餘裕。

整體是有在軌道上的,在人際關係跟財務上有多了一些餘裕,但在職涯發展上面臨不少選擇跟挫折。

相比 2022 我去年又放下了更多東西,或是認清了我能做的其實更少,而且一次就只能做一件事,這意思是我這半小時在讀書就是只能讀書,我沒辦法同時寫 Code,我需要把注意力跟資源都更集中,看起來很直觀的事情,但我總是貪心,直到今年才認清現實。

不集中的後果就是做 A 想 B ,什麼都想做但做每件事都會掛心別的事,還會因為頻繁切換在事物之間浪費很多時間又很累,這也正是我長期以來的寫照。

有些目標不是不做,是時候未到,我現在必須靜下心來準備,讓自己的能力跟資源都能到位,才能擁有去做那些事的餘裕。

人際關係一直都帶給我很大的壓力,雖然我很外向,但我太認真去感受跟預設對方立場,也常常把自己擺在他人後面,長期忽略自己的感受,心裡因為太多顧慮而沒有餘裕,但今年開始諮商後,有很大的進步,在下面會提到!

今年的感悟

1. 我不是薛西弗斯,我可以推開石頭,走向山頂

薛西弗斯是一個神話寓言,也常常被人們拿來自喻,認為自己日復一日的工作、生活,就像每天都在重複推著石頭的薛西弗斯。

我以前也是這樣,但我發現我終究不是薛西弗斯,而我的石頭也不是一種必須背負的宿命,只是我的選擇。 我隨時都可以推開石頭,讓眼前的視野變得開闊,用一個更輕鬆但踏實的心態走向山頂。

之所以意識到這件事,是因為去年的我痛苦到了一個極限,我再不推開石頭,我就是等著被石頭壓死。

而把石頭推開,我還是能走到山頂,認命地承認我無法繼續背負這份重量,並不意味著我成為了失敗者。

我的目標到底是把石頭推向山頂,還是單純地走向山頂呢? 意識到這份重擔的本質和我真正想做的事,我才有辦法再次向前進。

雖然我推開了石頭,但我也有意識到我不斷在反覆把它撿回來的過程。現在希望持續練習覺察,主動放下我不該承受的重擔。而若有一天,我發現我想背負這份重擔,我想看見的光景是不背負石頭往上爬就看不到的話,我就會抱持著更豁達地態度去推石頭吧。

2. 規劃行事曆對我有害

(我這邊所說的行事曆是很極端地規劃方式,過去這幾年,我規劃跟復盤到掌握每天的每個時段都有紀錄。)

在諮商時,我意識到我把東西列在行事曆上,我會感到的是絕望 —— 事情根本學不完、根本做不完

這個行事曆代表的是一個焦慮清單,行事曆規劃的是「結果」,但我需要的是「享受過程」。 除此之外,也代表了一種對自己的不信任,我不信任自己沒有行事曆還會自動自發地去做那些事。

延續薛西弗斯的石頭,行事曆就像是在讓這顆石頭變得越來越巨大。

在諮商過程中,我發現我現在需要的是單純去做,我需要相信我的心知道我「此刻」想學、想做什麼。

事前排得太仔細反而會讓自己痛苦,失去了單純學習、執行的樂趣,人生變得非常機械式。

於是我現在選擇只把一些行程放進行事曆,但要學什麼、要做什麼,我只會單純安排先後順序,像是一個從上到下的 Queue(資料結構術語,以下簡稱清單),有時間就照著順序執行清單,如同一開始回顧提到的,我一次就只能做一件事,不要想著多工。

而不規劃行事曆,不代表什麼不規劃,在下方的地圖會再提到。

最後,我也意識到「能量管理」比「時間管理」重要,讓自己在做一件事時,先要有好的能量,再來才是思考如何把時間用得有效率。 畢竟能量不好時,就算有雙倍時間也可能做不下去。 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這部 如何保持高能量?

3. 不再向別人交代、不再對他人的期望負責

常常會覺得沒辦法好好跟別人交代或是可能會讓別人失望就會很有壓力。

需要交代的焦慮可能來自:

3-1. 社群媒體

我在上面發我的生活,其實就有向別人交代的感覺,像是因為有很多該做的事情要做,我沒做的同時卻還是發了玩樂的動態,會讓我去猜他們會不會對我批判:「沒來參加活動/東西沒做完,怎麼敢玩?」,又或是最近在準備面試,就會怕別人覺得「不是要準備面試嗎?怎麼敢玩?」

我需要社群媒體的時候常常是在讀書讀到一半時,或許我真的是在這些時刻感到寂寞。

不過我現在認清 社群媒體無法幫助我解決這份寂寞,社群媒體只會在這寂寞之上再疊一層焦慮。

3-2. 參加了太多「自我成長」的團體

我去年參加了很多能夠「自我成長」的團體,有雜學的知識性社團、固定練習外文的團體,也有下班後合作的專案,我一到日很容易都排很滿。

但現在的自己其實沒有餘力,把自己塞滿會讓我忽略自己,也很容易會偏離自己的軌道,做了一堆事,但總感覺沒有對症下藥,講白點是在窮忙。

因此我認知到我就是沒有餘力參加這些東西,所以我應該退出,先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好,真的有餘裕、有多的時間在來參加一些有的沒的,這樣能確保我先做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事之外,也會比較能享受在其中,不帶給自己跟團隊成員太多壓力。

3-3. 解方:離開不是逃避,而是更重視自己

之前會覺得可以讓我變得更好的都要收進來,但那個「好」可能很「模糊」,也可能是「別人的」,先思考一下「這好不好」、「我要不要」,更好的方式是自己要先有一份關於自己的地圖,讓我所做的事情在那張地圖上都找得到目的地,否則很容易就是在汪洋上迷茫。

我想我原本會這樣做,也是基於一種 FOMO(Fear Of Missing Out) 的心態吧。

我幾乎退出了所有參加的團體,像是創業計畫、日文自學會、社群志工,我需要先把時間空下來,專注在繪製自己的地圖、釐清自己想要航行的航道,這需要花時間,而我需要讓自己接受這段看似沒產值的探索時期,不要急著把自己栽入別的事情中。

在社群媒體上,我也開始大量噤聲跟取消追蹤我不需要接收的資訊或帳號(即便是朋友),我發現有些人的動態是我會想關注跟在乎的,但有些人分享了很多出遊或是成就只會讓我徒增焦慮。

原本對於要噤聲他們很猶豫,覺得自己是不是不夠強壯或是沒有能力去祝福朋友們過得好,但是現在不會這樣想了。

我本來就不需要過度關心他人,真正交心、值得關注的朋友其實就只有很小一群人,社群媒體上的破百的追蹤數字都是虛妄,人是沒有精力顧及那麼多人的,比起關注他們的動態跟生活,我選擇更加照顧自己的內心。

同時,也慢慢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知道對於很多資訊或是邀約擁有拒絕的權利,我不想做一件事情、參加一個聚會就是不想,我不需要一一交代,不對他人的期待負責,不要再討好別人,我的獨立意志無可避免地會與他人衝突,不要害怕這份衝突,而若朋友只因為我拒絕過幾次或是想法不同就無法諒解,那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篩選出真正在乎自己的人。

關於社群媒體和比較焦慮,也聽過一個說法:

很多人急著讓你聽見他們,販賣焦慮給你,希望你照著他們的想法。但不用!不要被別人的想法帶著走了。

4. 真正努力的人不會被虧待,但假勤奮也不會被同情

單純地一直在衝刺,卻沒有照著地圖走,甚至沒有一份自己的地圖,那迷路也只是剛好。

如果把自己的行事曆排滿,讓自己庸庸碌碌在瑣事和 對自己來說不重要 的事情上,那就只是在假勤奮,也是上面在參加太多團體時有提到的窮忙,之前的我一直深陷其中。

假勤奮久了只會發現自己活得越來越辛苦之外,一無所獲,反而會覺得離目標越來越遠。

而真正的努力應該是帶著覺察的,要時時刻刻確認方向,不論是自省還是向他人詢問,只顧著衝刺就是假勤奮。

5. 從二極體走向光譜

其實就是擺脫二元論的意思。

二極體只有兩極,就像世事只有對錯,黑白、是非。但世界有那麼簡單就好了,世事其實都是一個個光譜,如股癌在灰階思考說的「在黑與白的灰階中存在無限可能的色調」。

就像是「自我」,我以前很怕「表達自己的想法」就變成自我中心,但擁有自己的想法,不意味著要否定別人的想法。我可以有一套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同時又 Open-minded。

有人比我優秀,不等於我不優秀。優秀的人與我的觀點不同,不等於我的觀點有誤。

今年最棒的決定

1. 諮商

很多事情儘管我能想清楚,但不踏實,我怕我自己想的不清楚,或是就算懂了也做不到。

說穿了,我對於自己的想法沒有自信,我常常害怕這樣想是不是草莓族、或是這樣想不太好、這樣想就代表我不是人才,什麼成長心態落後心態的吧拉吧拉。

自我反省乍看之下很簡單,但其實極其困難而且急不得,因為人很擅長欺騙自己,又或是在當下會因為各種因素難以接受自己的真實想法。

若是跟朋友或是身邊的人討論,有些人在話中會帶有「他們心中認為的好」。對於價值觀還很強烈的那些人,我很容易被那隱含的價值判斷左右。

但諮商時,我能放心地跟諮商師確認自己的想法,他不認識我身邊的任何人,也不會給我太多價值判斷,他只會接著問問題,引導我自己去說出「我心中的答案」,於是我也我漸漸地發現對於同一個問題,我的回答開始不一樣了,我發現我不用在乎諮商師怎麼看,而是認真地在思考我的答案是什麼。

我想這就是他們的專業令人敬佩的地方,也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很快地找到對盤的諮商師。

一直以來困擾我最嚴重的這些問題都有慢慢在釐清:

  1. 比較心態(我一直在身邊樹立假想敵,導致我跟很多好朋友都有點隔閡,相處得很痛苦,但慢慢發現問題可能不在於比較)
  2. 原生家庭(我發現我從小被接近棄養的放養中,不是沒有從父母身上學到東西,我學到了憤怒與恨)
  3. 想太多、做太少,無法靜下心來
  4. 過度自我批判
  5. 愛逃避、不敢正面解決問題、不擅於拒絕(我不需要為他人的期待落空負責)
  6. ...

2. 畫出自己的地圖

上面有提到 規劃行事曆對我有害,但那只是把對時間管理的偏執給去除,依然要知道自己大致想往哪個方向去。

把行事曆和原本的極端安排都放掉後,讓自己自由探索了兩三個月,發現自己在毫無規劃時,依然有某些傾向後,我又開始繪製地圖。

我希望能讓我做的事情都能連結到地圖上的一些點,現在也是透過地圖在想每個月、每天大概要做什麼,但不會特別把時間格子都塞滿。

地圖大概有的內容會是自己關注的幾個領域「程式」、「寫作」、「日文」、「運動」、「財富」,並設定各個階段(30 歲、35 歲)想像的樣子,以此為前提去思考我該怎麼一步步把我的能力和狀態堆疊上去,但我不會列得太細,我只有今年或這幾個月要做得事列仔細一點,而再遠一點就會比較抽象,像是「成為 Tech Lead」、「日檢 N2、生活對談 OK」、「寫 X 篇文章」、「每年資產目標成長 ? %」之類的,而許多目標之間也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細部規劃,以後再來寫一篇文章!

3. 使用 X(Twitter) 多於 Instagram

不喜歡 Instagram 的理由

  1. 很多人是現實世界中的朋友,很多互追是來自於現實的社交壓力,我常常覺得在那邊分享自己的想法也很有壓力
  2. Instagram 給我一種粉紅泡泡、粉飾太平的感覺
  3. 沒辦法同時跟很多人互動,Instagram 發動態都是一對一的回覆,我常常發一個動態,要重複跟很多人進行很類似的談話,再不然就會再發一個動態回覆來擾民
  4. 我不喜歡以圖像為主的設計,我還是喜歡文字

喜歡 X(Twitter) 的理由(基本上就是 Instagram 反過來):

  1. 在這裡的人都是純粹被我的推文吸引的人,有辦法純用文字與各式各樣的人交流很棒
  2. 可以更自然地發自己生活的好與壞,心情不好的負面推也常常被溫柔地回應,很感動
  3. 大家都看得到回覆,也可以互相回覆,交流氣氛不錯(除了偶爾有些怪人之外)
  4. 職業、興趣、傾向都更像是我的同溫層,我覺得我不需要每天在社群媒體都要離開同溫層,只要意識到要偶爾去接觸一下就好

至於不用 FB 的理由是那邊雜訊太多了,朋友、粉專、社團什麼都有,現在把那邊當成一個功能性的東西,不會想在上面做什麼。

而 thread 我還在觀望,但我在上面現在被推薦的都是在說故事或是政治文居多,有觀察到語言學習的文也不少,說不定可以往那方面發展。

2023 完成的事

雖然開頭提到踏實和虛榮,但還是想分享一下自己今年做的事情,不過把原本的標題「成就、里程碑」修得更中性一點為「完成的事」。

  1. 用破日文在京都交到兩個朋友
  2. 第一次滑雪就遇上大風雪,手機被埋在雪裡一天,隔天又把它找回來
  3. 聖地巡禮
    1. 北海道 (黃金神威)
    2. 下北澤 (孤獨搖滾)
    3. 台場 (數碼寶貝)
    4. 唐津 (佐賀偶像是傳奇)
    5. 日田 (進擊的巨人城牆借鑑的水壩)
  4. 從前端跨往 全端開發,期許自己成為更全方位的軟體工程師
    • 不過開始迷惘沒有全端缺的話,要徵前端還是後端
  5. 大撒幣參加成人展 (心得文還被媒體亂抄)
  6. 日文在 italki 平台上了 42 堂課 (N2 差 6 分通過)
  7. 有好好地在幫助自己 ——「諮商」跟「鬼剃頭」 (一樣花了超多錢)
  8. 深耕健身習慣
    • 體態超明顯改善,也不會腰痠背痛,每天洗澡看鏡子不再嫌棄自己的身材
  9. 第一次參加半馬馬拉松,成功完賽!
    • 總算能體會馬拉松的心態、從很想趕快跑完,到穩定地一步一步向前,不再只思考終點

對 2024 的期待

今年開始信奉「讓自己強大起來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一直以為對於這種叢林法則的言論有點感冒,但是我想我還沒有進入到能脫離叢林法則的階段,抑或是我身處的環境還沒有那麼溫柔能包容弱者,還需要去證明自己的能力、去與他人競爭,進而能繼續保持或提升生活品質,對未來會發生的各種意外能有更多 餘裕 去處理。

整體一樣以「讓人生的方方面面擁有更多餘裕」為目標。

工作(軟體開發)

隨時保有競爭力跟選擇權

去年初公司倒閉轉調到合作公司,而年中時新公司又裁員,最後年終也有發生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

相信不少科技業的朋友或軟體工程師們有經歷到類似的事情,或至少在第一線觀望這些事情發生。

因此,我希望能盡量與外部變動解耦,要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在職場要有底氣,不怕找不到新工作,脫離求職焦慮。

讓自己不會再落入「沒有選擇」或「不上不下」的狀態,這種狀態真的是挺痛苦的。

具體要累積更強競爭力的手段,我想首先就是要更理解市場,保持固定面試的習慣以及存更多緊急預備金,日常則是要把「剛需」的技術硬實力都補起來。

不盲從潮流

對於新技術,要關注、理解,但不要追逐

去年底開始取消追蹤很多技術 KOL,因為我發現他們一直在發什麼新技術、新工具,這是他們身為技術媒體的本質,但我看了很容易因為 FOMO 而盲從。

盲從的結果是我可能學了看了很多潮潮的技術,但能找的工作機會卻不多,因為我只追潮流卻沒把基礎打好,也沒去關注市場上需要什麼樣的技術人才,有些潮流是未經市場驗證的。而我也不是特別聰明的人,學習每項技術對我來說都很花時間,因此在職涯上總是沒有有效打擊的感覺。

許多人急著述說自己對未來的想像,跟你說什麼新工具多好多棒,解決了什麼問題。

但事實上是採用新技術在商業上的價值可能極低,遷移技術的成本常常遠大於新工具帶來的好處

再來是很多新工具解決了舊問題,但也帶來了新問題,新問題又比舊問題更難解決,因為你查不到什麼資料,就必須自己花很多時間研究。舊問題至少有很多 Workaround 已經被想出來了。

當然我不是要否定技術推陳出新這件事,只是我會更加謹慎和冷靜地去看待新技術,不再覺得有新東西出來就該學,舊技術有什麼問題就是爛。

在追新技術之前,要先去了解市場上偏向剛需的技術,優先掌握那些技術,有餘力再來追潮流。

我慢慢認為技術不是重點,技術能解決的問題和帶來的商業價值才是,而對於技術迭代、遷移都需要在此之上去做考量,不能只單純用執行效率、記憶體佔比、開發者體驗等等技術指標去考量。

當然,在能力到達一個程度之前,很難知道「什麼是剛需,什麼是潮流」,現在的想法是先看看有沒有公司在用,以及這個新工具解決了哪些舊問題這個舊問題夠不夠痛怎麼樣的公司才會痛(像是團隊的規模、分工的顆粒度、產業都會有所不同),自己想發展的方向究竟需不需要補上這個技術

關於這個議題,很推薦這部 Why You SHOULDN'T Learn Rust

最後記錄一下現在的想法:

我喜歡寫程式,但我寫程式就是來賺錢的,因此我沒辦法很純粹地去學習技術,只有當這個技術有用(有辦法找工作、商業價值夠高)時,我才會去學。

而鍛鍊揀選技術的眼光和更謹慎地分配自己要花在學習程式上的時間跟精力也是我 2024 的一大目標。

財務:要比 2023 贖回更多的自由

以前總覺得談錢俗氣,但現在才發現這是最重要的事了,錢不一定買得到快樂,也可能在賺錢過程中很痛苦,但需要有錢才能應付很多意外,能應付意外也代表有更多餘裕

而且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作賺錢就是在向社會贖回自己的自由,我把財富自由理解成「贖完身」的狀態

2023 還是沒有把預算控管得很好,雖然有存比較多錢也有開始定額定額,但也待在國外太久,以及歷經公司倒閉,和各種變動導致財務狀況不佳。

今年有擬定更具體的預算、投資方式,跟努力增加本金當中,希望順利!

人際關係:把自己放在最前面

謝謝今年相遇和待在身邊的人們,但我真的讓太多人住進來了。

我是個連剪掉長頭髮都會介意的人,想說很多人說喜歡我的長髮,會有一種剪了背叛他們的感覺,但他們可能只是隨口說說。

2024 我會邊諮商邊繼續練習專注在自己身上,把時間跟精力投入在愛我也關心我、相處起來也很舒服的人。

許多聚會都慢慢不想去參加了,我只想參加那種真的可以交流的聚會,而不只是去湊數、湊熱鬧的。

對於許多曾經的好朋友,之所以可以相處得那麼好,有部分是因為我常常在忽略自己的感受,可能只是剛好生活環境類似,或是以前價值觀很合,但許多人已經慢慢不在我的舒適圈裡了,跟他們相處變成是要離開舒適圈,我決定就不要再勉強自己了。

我要跨出的舒適區是能力上而不是人際關係上,不是勉強自己跟不喜歡的人相處就是跨出舒適圈,那只是在自虐。

另外有看到周遭一些朋友過得不太好,需要常常提醒自己把共感開低一點,可以同理,但不要帶入,比起跟他們一起 emo,把自己照顧好,當他們需要時伸出援手會比一起 emo 還要好吧。

寫在最後:為什麼應該發揮自身影響力

在推特上看到有一個推文說「發揮自身影響力,就是企圖打造自己理想世界的複利。對獨善其身的人最大的懲罰,就是越來越多(在自己價值觀來說)糟糕的人。

是呀,如果看不慣一些事,但又不站出來發聲的話,就是在允許世界被他們所形塑,讓我離著自己喜歡的世界樣貌越來越遙遠。

若對世界有所期望,那就需要出來跟著各式各樣的想法和價值觀衝撞,進而讓這個多元的世界中多了一道我的聲音。

希望 2024 我可以在活得更有餘裕之餘,也要更積極地在輸出(目前想到是寫作)和累積自己的影響力。

以 2023 最喜歡的一句話作結: You miss 100% of the shots you don’t take. (沒射出去的球,命中率是 0 %)

謝謝看到這邊的你們,大家 2024 也都要好好的。

若有任何想法想要與我交流,也歡迎留言或是透過底部的社群連結與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