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
我想在工作中追求什麼

雖然從 2022 起的年度回顧就都有在寫工作,但上一篇專門寫工作跟職涯反思的文章是這篇: 回顧我成為軟體工程師的第一個三年 ,突然發現又過了三年,算是挺剛好的時機點來再來書寫一次。
最近在澳洲每天切南瓜的日子也快兩個月了,起初的新鮮感已然退去,在熟悉流程之後時間的流逝也變得緩慢,長時間高強度勞動帶來的疲勞跟傷害也開始累積,我現在雙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隨時都處在麻痛的狀態,連敲鍵盤都感覺像是在被細微的電流電擊。
雖然身體會疲累,但心理壓力倒是減少很多,畢竟每天就是上班去切南瓜或是處理其他蔬果,照著訂單跟主管安排按表操課,下班後就完全不用再想工作的事情。
薪水也不低,扣除日常生活開銷和週末出去玩也還是能存到比台灣多錢,部分也是因為在這邊不太會買太多東西,怕到時候帶不走。
我的心態有安逸的傾向,認為工作就是日復一日做重複的事情,用大方向來看或許工作就是這樣,但流水線的工作對我來說還是太無聊,而且成長曲線跟可取代性也太高了。
對這裡大多數的背包客也是如此啦,所以大家都像我一樣只是為了取得第二年或第三年的簽證資格才在這裡打工的。
待滿三個月取得第二年簽證資格後,我就會離開這個工廠,這三個月對我來說,就是個短暫的休息跟體驗吧(精神上而已,因為切南瓜真的是累到不行)。
簽證與身份
第一點也是最樸實無華的一點,「簽證與身份」。
我還是想去日本工作,在這個大前提下,後面所描述的其他項目都得排在後面。這也是我之前能一直撐下去做軟體工程師的一個原因,但軟體產業環境持續寒冬中,需要持續探索其他可能可以拿工簽的機會。
在澳洲(或大多數國家),由於最近政策轉向反移民,雇主擔保變得困難,工作簽證越來越難核發了。
錢
錢不是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次重要的部分,剛出社會時有被「學習」、「累積經驗」和「使命感」等話術騙過,現在知道大多數錢給不到位的工作就是屎缺而已,除非是要一起創業或是真的有很強的相關性,否則不應該浪費自己的生命去委屈自己來成就他人的事業。
那需要多少錢呢?當然是越多越好,但現實豈會盡如人意,薪水成長一定會停滯,在那之後要加薪需要付出的努力會非常多,但也不確定未來的生活狀態跟職業選擇會讓我願意努力到什麼程度。
回想之前對更高薪水的追求,與其說是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更像是為了不想輸給別人,出於自尊心或是比較心態不允許自己的薪水低於某個數字,但其實挺沒意義的。
「〈自尊心是什麼!就只是自跟尊跟心!〉」── 出自伊坂幸太郎《小小間諜合奏曲》
伊坂在這本小說中,多次提到了自尊心,主要是在描寫其中一位很擅長道歉的角色,後面算是有用這句話結束了對自尊心的討論,有點無厘頭但我挺喜歡的。
比起賺多少錢,能存下多少錢才是真的。
在台灣做軟體工程師,我感覺由於工作帶來的壓力和焦慮,讓我有很多不必要的花費。現在在澳洲切南瓜,心情挺平靜的,其實沒事也不會想花什麼錢。
當然,這邊也沒有演唱會、快閃店或其他誘使我消費的東西也是能存更多錢的原因,但我有發現我沒有像以前那樣這麼需要它們來支撐我繼續工作。
工作與錢的關係,我算是挺喜歡現在的狀態,希望結束這兩年打工度假生活後,我的下一份正職也能繼續維持。
最後關於錢的思考也想推薦一下 Huli 寫的這篇 持續搖擺的 29 歲 當中對金錢的思考,可能沒有給出答案,但思考過程看得很過癮。
很棒的連結
之前從保險業務轉向寫程式時,我曾寫下「我喜歡跟人接觸,但我在工作時不想跟人接觸」,但這些年過去,我發現我還是喜歡跟人一起共事的感覺。
我這些年待的公司,同事都不多,最後一間有比較多但由於是整併多間公司的結果,感覺隸屬於不同子公司的同事間都還是有些緊張的關係。
我在求職時有多次請獵頭找人多一點的公司,但可能礙於薪資要求、自身能力和環境,團隊都挺精緻的,這次來到工廠突然跟一堆背包客一起工作,才發現我有多喜歡與一堆人一起工作。
之前當業務時那樣想,我想只是因為「賣保險」的副作用,並不是我真的討厭在工作中跟人互動。
在以往的工作經驗中,雖然團隊不大,但我也很常在團隊中協調同事之間的關係,會幫忙緩和更資深的工程師跟 PM 之間的緊張關係,也有去跟 BD、業務、行銷、公關和其他有跟我在開發的產品關連的角色認識一下,希望大家不會在軟體產品開發的過程中產生太多嫌隙。(我自認為我算是很好溝通,也很願意去理解各個職位難處並想辦法跟主管討論並反映在產品上的那種軟體工程師,如果自我感覺良好的話,先跟以前工作過的夥伴道歉)
再次意識到人對我有多重要,算是挺新奇的發現,不喜歡下班不認識的關係,畢竟工作會佔生命中很大的部分,平日幾乎都是待在一起的(除非是居家辦公,但我也通常會不想一個人在家所以跑去咖啡廳辦公)。
不過職場中肯定不會只有合得來的同事,職場再小,也還是會有合不來的人,像是我現在在南瓜房裡,通常就是四個人,也是有一個日本人跟一個青少年讓在我工作的時候很不舒服,但除此之外還是有認識其他很棒的同事在支撐著我每日的工作。
只能說有討厭的人也才會有喜歡的人,如果什麼人都喜歡都不討厭,那可能根本沒搞清楚自己喜歡什麼。
心安理得
我開發過的許多軟體在我看來沒什麼價值,因此若我從中取得高收入常常覺得很不安心,有人願意付我這些錢很好,我也想要輕鬆賺錢,但我也知道有很多人在賺辛苦錢,有時候還是會覺得自己憑甚麼。
我之前也有多次在社群上發文說我看不起台灣線上課程的亂象,以及許多軟體工程師或是不知道哪來的人都後在開一些很明顯在割韭菜的程式課程、弄一些與產業脫節的導師計畫或像直銷一樣在販售對數位遊牧的渴望。
線上課程、導師計畫和數位遊牧都可以是很棒的東西,但我看許多人都只是在針對產業的新人,那些還在迷茫的新手,提供華而不實的東西,我真的是看不起,雖然可以撈一筆錢,但我覺得我無法安心地去做。
結果剛好這週就爆了一個不會寫程式在教大家寫程式的 Vibe Coder ,他搞不清楚 Token 而直接開放 Google AI Studio 幫他寫好的工具,讓大家使用他的 AI 工具結果扣在他的帳上,看到不少業內人士出來啼笑皆非的同時,也覺得有點哀淒,畢竟也是有不少人上過他課。
反觀現在切南瓜的勞力活,反而讓我覺得錢賺得很安心,因為是真的很辛苦很累,我覺得我對得起我賺來的每分錢。
不過我也沒有想特意選擇這種累到懷疑人生的工作,只是除了錢之外,我希望我在工作上能賺到的還有安心感。
影響力
我在 2022→2023 的年度回顧中 寫在最後:為什麼應該發揮自身影響力,在這邊再貼一次 Irene 的句子:
發揮自身影響力,就是企圖打造自己理想世界的複利。對獨善其身的人最大的懲罰,就是越來越多(在自己價值觀來說)糟糕的人。」
這也是能讓我堅持寫電子報跟輸出的一段話。
剛好前陣子也讀到 Vincent 寫的文「影響力:值得追求的人生無限賽局」,覺得真的寫得太好了,懇請大家去閱讀全文,在這邊也直接引用他的結語:
如果哪天你把我文章中的某個框架,換上你的顏色、語調,去影響了另一群人,那就算我退休後只躺在家中沙發上喝啤酒看 Netflix,也會開心的笑出聲。這種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鏈條,才是我願意一輩子玩的無限賽局。
最後再補充個小故事,我大學延畢終於寫完科技部的大專生研究計畫論文時,由於生涯規劃,我無法繼續研讀社會學,我當時有點中二地跟當時指導我的社會學高教授說:「我想改變世界」,他先是問了我想改變哪個世界,再來跟我說只要先從身邊的人開始做起,身邊的人再去影響其他人,這樣就會慢慢改變點什麼了。
結語:變強
這篇文章是現在的我希望可以在未來的工作中追求的事物,我還有很長很長的時間要工作,想法肯定會改變,寫這篇文章也想讓未來的自己回來看看我曾經是如何看待工作的。
我很喜歡雅瑄在推特上分享「沒有行動的夢想不是真正的夢想,只是個願望。」(原文出自:lazy ambitious. the worst kind of stuck.)
目前為止我講的可能都有點過於理想化,若是我太過安逸,沒有繼續探索或行動,那些終將只是「願望」。
若要有辦法在工作中追求這些,我也是得必須夠強才行,跟之前寫下對 2024 的期待時一樣,「讓自己強大起來還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擁有理想但沒有實現的力量,比起沒有理想還要難受。
至少簽證、錢、影響力等都是需要強大的工作能力來支撐,
未來的工作或許不會像蔬果工廠一樣單調又成長曲線短,但也都會是日復一日,挺喜歡 ExplainThis 中分享對《Face it: you're a crazy person》的摘錄「當你某件事對別人來說是苦,但對你來說既不苦也從不會倦怠,投入在這件事上,將會讓你在該領域逐漸累積出別人無法企及的優勢。」並舉了醫師也是在三四十年間不斷地執刀、教師也是在三四十年間不斷地講述類似的教科書內容為例。
我還不確定軟體工程師是我的那件事,目前認為它所帶給我的苦太多了,不過在這兩年間或許也可能會覺得軟體工程師已經是相較不苦的,我之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也有一個放在心裡很多年的目標工作,但我沒有像工作一樣高強度地去執行,也無法拿到工簽且不成功便成仁,所以我也是繼續且戰且走,並趁這兩年稍微有餘裕的時候嘗試看看。
最後,如果有人有想到其他人寫過關於「工作」的文章、書或影片很不錯的,也想請各位推薦給我!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