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
暫別台灣兩年:前往澳洲與日本
原本是希望一個月一篇,但四月跟五月的文章寫了一個初版之後就一直沒發。
不過原子習慣有說「毀掉你的不會是第一個錯誤,而是後續的一錯再錯」,趁六月結束前我要趕快來發文! (我寫的那兩篇文章是關於「快樂」和「誠實」,我努力趕快修完發出來。)
這篇文章會來分享我生活的重大轉變 —— 暫別台灣兩年。
目前計畫是澳洲打工度假一年,接著再去日本打工度假一年。
終於踏出那一步
我一直都想要出國,大學時都羨慕著看著很多朋友去交換,轉職軟體工程師認識很多出國工作的前輩,才慢慢地覺得我可能也做得到。
起初想去日本是因為對日本文化、氣候和生活環境都很嚮往,自己也很很喜歡聽 JPop,跟台灣距離也近,在那邊也已經有很多朋友等等。
我在 2021/05/26 面試日本樂天,可惜走到最後一關還是失敗了,原因應該是前端基礎知識不扎實跟聽不懂印度人的英文(第一關跟俄羅斯人面試時還不錯)。
在那之後,我繼續留在台灣,又換了三份工作,一直把出國掛在嘴邊,也有意識地在生活中調整(減少行李、賣掉機車、避免進入一段關係),不過我就是沒有踏出那一步。
這之間有疫情的因素,但主要是我的自我設限跟拖延,像是先留在台灣多累積技術、想轉戰後端、誤信標榜一起成長的團體、想把日文學更好、怕面試失敗會被冷凍,還有其他一堆突然冒出來覺得要做的事(投劇本比賽之類的)。
但我一直以來該做的都是「踏出那一步」,像是把履歷做好、海投、模擬面試,再根據每次面試的結果跟回饋去調整等等。
我先後經歷了接案公司、倒閉的新創、一條龍(前端、後端、PM、客服)的職位後,原本打算不再找台灣公司,但剛好有朋友內推現職的公司(月底就是前公司了),發現他們在日本有辦公室,面試時也加一關日本面試,入職後也有去日本辦公兩週,感覺離「去日本工作」很接近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與此同時,我有個朋友在去年拿著打工簽證去日本,在簽證到期前成功換到正式的工作簽證,做後端工程師。
他的成功有激勵到我,我知道每個人的境遇不同,但我也快不能申請打工度假了,申請到了也不一定要去,不如就先把簽證拿到再來想要不要去。
臨時決定去澳洲
我在 4 月底的時候申請了日本打工簽證,原本是打算在台灣待到 11 月租屋約滿後再出發。
想去澳洲的契機是前同事剛好從澳洲打工度假回來,想說以「打工度假」這個大主題跟她請教一些心得,但聊著聊著赫然發現自己沒有出過亞洲,我只去過一次泰國,然後就都是去日本了。
又想到我有個好友也在那邊短期留學,我才突然意識到澳洲也是一個選項。
而且我理想的計畫是在日本打工度假期間順利換成工作簽,成功的話我就都會待在日本了,總覺得沒有出去其他地方看看有點可惜,似乎沒必要這麼早就自我設限。
在等日本簽證的這兩個月,工作、生活和感情也都有一些變化,最後推我一把的是澳洲打工簽證太方便了,隨時都可以上網申請,名額也是無限制,我就上網填一填、申請財力證明再體檢就搞定了。
我在生日當天 5/26 申請,5/30 體檢,6/06 簽證就下來了。
後來查了一下,日本的打工簽證是半年內要去領(2025/06/23~2025/12/19),並在簽證領取期間一年內要去(2026/06/23),落地日本的時候開始計算,所以我其實可以七月去澳洲前先領,明年七月前再出發日本就好,可參考官網的 2025 年度打工度假簽證第一期合格者發表 。
我在澳洲打工簽證下來當天就提離職,然後聯絡房東提前解約,訂機票,聯絡當地的朋友。
為什麼這麼想出國
勞動環境和軟體職涯瓶頸
今年年初在 2024 -> 2025 的回顧中,我就開始慢慢地在思考「除了工程師之外我還能做什麼」。
我在 2019 年 4 月轉職軟體工程師,至今也六年了,我不知道對職涯未來的焦慮、假日也要寫程式的日子有沒有盡頭。
前三年都飽受冒牌者症候群所苦,後三年 AI 興起以及消化疫情時過度招募的人力,軟體工程師進入寒冬,並且看不到好轉的跡象。
台灣的勞動環境跟軟體業發展也不是很好,我目前換了四份工作,雖然薪水有持續上漲,但我一直在重複「滿半年才有三天、滿一年再給七天」的特休制度,要不是因為有部分遠端的制度,不然我真的覺得生活被工作充滿到窒息的程度。
如果工作本身很有挑戰性或成長就算了,但事實是,我待過的公司都無法提供我成長空間,即使面試問了一些困難的問題,後續進去也是做一些很基本的東西,導致我必須在平日下班跟假日都會繼續寫程式,為了繼續在業界生存而不得不進修。
我慢慢看不到在台灣的下一步了,台灣純軟的選擇跟發展都有限,體感大多數資源還是挹注在硬體產業。
我目前待過跟知道的公司也都不太在意前端,而 UIUX 產業在台灣更慘,所以我甚至連跟 UIUX 設計師合作的經驗都不多,倒是常常跟被拉來做 UI 的平面設計師合作。
職涯至今,我也沒做到過我認同的產品,或許我應該易放下對工作的認同感需求,工作就是來領錢就好,但台灣的高工時跟低休假時數搭配下來,我覺得我很難跟工作拉開距離。
我還是想在工作上可以持續有成就感,而不是只有被焦慮感推著往前跑。
可能是我不太會找工作吧,但這就是我個人在台灣寫軟體的感受。
原生家庭與居住正義
但比起工作,更重要的因素是「原生家庭」和「居住正義」。
我爸媽離婚後兩個人都沒有要帶我,所以從小就借住在阿嬤家,高中時阿嬤過世後跟著叔叔,大學畢業後就自己搬出來租房子(但我叔叔一直以來對我很好)。
這次離開後,未來我回台灣不會再有地方住,停留期間也只能住旅館或借住朋友家了。
我自己在台北市租過 8 間房子,含跟親戚一起到處搬家總共有 13 次。
我感受到台灣租客非常弱勢,房東自由進出陽台、擅自堆砌自己的雜物、夏天冷氣不修,申請租補就漲價趕人,違法隔間跟頂加也佔租屋市場的大多數,很常連個收信用的信箱都沒有。
而且坪數非常小,套房也幾乎沒辦法開伙。
我並沒有自己的家可以回去,每次搬家我是連各時期的畢業紀念冊都一起搬的,很多回憶型的物品我最後都拍照留存而已,本體都得要丟掉。
我沒辦法想像繼續在台灣租屋的日子,而我也不想加入台灣這病態的房地產市場。
無法感受台灣的好
除此之外,還有交通環境一直罵也不會改善、聽 JPop 演唱會總是有惡劣的主辦單位、許多標榜自我成長的團體跟自媒體最後都在製造焦慮跟賣課程,更不用提一直拿著飛彈對準台灣的敵國以及亂政的國民黨、民眾黨及他們的支持者。
看著這些困境,我有感我越來越負面了,而且我散播的負能量也可能會影響到身邊想在這塊土地好好打拼的人們,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我想要給自己注入一點不同的能量。
因為我知道台灣也有很多優點啊,治安良好、東西放桌上沒人會偷,遺失物會幫你送到警察局,半夜走到路上不會怕、外食方便、超商覆蓋率高、看醫生方便、行政效率高、東部景觀很美、同性婚姻合法化、看電影便宜、也在這裡受過很多人的幫助。(但我觀察到很多便利性其實也是透過壓榨勞動力取得的。)
我想要出去一趟,我想要真的去經歷其他地方、其他產業的好與不好,或許我才能再次發現台灣有多好。
出發前的不安
出走的代價,是迎面而來的巨大不確定性。
我其實挺害怕這趟出走會失敗,但「失敗」的定義是什麼?
失敗可能就是在當地找不到工作回台灣?在當地有不好的經驗?回來之後找不到工作?
我害怕出去會失敗,難道我留下來就會「成功」嗎? 不,目前的生活也說不上開心,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焦慮,我很肯定繼續待在台灣我只會變成行屍走肉,在精神上慢性自殺。
我在這之前的人生都按照著輸送帶在走,準時地考大學、畢業前就開始工作,這次出去意味著我的職涯跟存款都會暫停累積,但我確實需要按下暫停出去看看。
一年前的我肯定無法下定決心中斷我的職涯,但我現在對軟體職涯也沒有太多留戀了。在台灣繼續做軟體,常見的情況就是一直被擴充職能,被逼著包山包海,然後變得更難找下一份。
這次是我第一次裸辭,第一次體會到下個月開始不會有薪水入帳的感覺。
但在諮商之後才慢慢發現,在心理不健康的狀態下,會有很多報復性的消費,所以就算我現在賺得看起來比較多,實際上留下來的也不多。
我去日本常常是想逃離台灣的一些事物,今年三月去東京就是想逃離台北的窒息感,在更之前去日本遠端辦公的原因是想遠離當時的室友們。
為此我有貸款增加一點底氣,畢竟我這樣中斷職涯後很難再有條件貸款,應付這兩年的緊急狀況之餘,還能做一些配置。
我肯定是離 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更遠了,但如果眼前的關卡都過不太去了,也不用想那麼未來的事了。
最後我也真的意識到我要離開我的朋友們了,雖然我沒有家人的支持,但我在台灣總是受到很多朋友的幫助,像是我在台灣不再有家,但有朋友願意讓我寄放帶不走的行李(畢冊、紀念品、衣物等)。
我曾經覺得自己很獨立,現在才發現自己一個人飛出去的人才是真的獨立,畢竟在國外遇到的困難大都得靠自己解決了。
我也會擔心英文不夠好,或是辦公室坐太久無法適應打工,但就是先出去嘗試才會知道結果!
對這兩年的期許
我並不會預設這兩年一定要賺到錢,能打平可能就不錯了。
我主要想去找尋不同的生活節奏,多認識各式各樣的人,去了解各種可能性,看看自己除了寫程式之外,我還有可能做什麼。
在打工之餘,我也想要好好寫作或廣義的創作,在工作的這幾年,我認為我在時間上跟心理上都沒有餘裕寫作,我從 2023 就努力讓自己有餘裕,但至今我覺得進度艱難,有可能這也是藉口,但如果這兩年我也沒有辦法持續寫的話,我想我就是不夠熱愛也不適合寫作。
我不會只寫電子報跟部落格,我有其他想挑戰的寫作項目。
我對自己的軟體職涯很悲觀,但我也在想說不定只是針對台灣的軟體產業跟產品,所以想要再持續參與一些開源專案,可能會是 Apache 基金會裡的專案,我想寫一些我認為有意義、有價值、有挑戰性也有未來的東西。
最後,我還是認為台灣是個很棒的地方,但現階段的我並沒有能力去欣賞,希望我在國外能重新發現台灣的美好。如果沒有的話,我也會找到一個相對更喜歡的地方。
這一趟安排得很匆忙,直接把計畫提早半年,並在一個月內就要出發,工作和住處都得處理掉,在離開前還做了近視雷射。
我能行動得這麼果決、迅速,或許是我已經拖很久,總是給自己太多理由,這感覺真的像是之前一個長年在國外的朋友跟我分享的,有些想做但不敢做的重大決定得「快到讓自己反應不過來」。 (而且我發現我離開的隔天,我爸才會帶他全家從中國回來,我剛好可以躲過他們,這是個好兆頭!)
上述期許講得很美好,但期許當然要美好一點,我的經驗是會發生不少意外跟轉折,真期待未來的自己會是什麼模樣,回來看我現在的想像又會有什麼感想。
感謝讀到這邊的大家,也感謝在我準備出發過程中幫助我的人們,祝我出走一趟一切順利!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