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發佈

從寫程式到切南瓜:澳打正式啟動

目錄
cover

還是太快焦慮

第一週過後悠閒的感覺就消失了,開始有點焦慮找不到工作。

我臨時決定來澳洲,也沒什麼時間查資料,對於如何在這謀生的一切都很陌生,也有很多事情還沒想清楚,像是我要不要集簽?我想做哪些工作?我要在哪裡工作?

軟體工程師的經歷對於澳打能做的工作沒什麼用,覺得過去的經歷就像一場空,好像回到七年前轉職軟體工程師時,對過去的人生感到懷疑,對未來感到陌生。

車、工作、租屋的死循環

看了一些澳打的 YouTuber,原本打定主意做工地,但根本找不到工作也不知道去哪找,而且工地要先買好車跟工具,開銷不少。

要集簽的話,大多數工作也建議有車,或是沒車根本到不了。

我確實一落地就想買車,但我跑兩趟監理站(TMR)都碰壁。

我得租屋或工作後,拿著住址證明去申請一個 CRN 或直接換澳洲駕照。

我先暫住在朋友那,所以沒有合法的住址證明可以申請。

那先租屋呢?但澳洲真的太大了,怕租好後發現工作地點超遠,因此陷入了「沒有工作,不知道要住哪裡 → 沒有住址,沒辦法買車 → 沒有買車,很多工作地點去不了」的死循環。

找到工作

後來的兩週,我先在 FB、各種社團或是 Seek 上海投,也有在 Google Maps 上直接找飯店或旅館的 Career 頁面投履歷,不過都沒有消息。

幸運的是,我去日本聽 Ado 演唱會時有認識一個台灣人,他弟剛好在黃金海岸,而他弟剛好有個日本朋友在市區的肉廠有缺人還可以集簽。

劇情到這裡應該要開始順利,但肉廠人滿了所以沒上。不過那位日本朋友真的很熱心,他又推薦了我另一間他工作過的蔬果工廠,我投一週後就得到回覆,成功得到澳洲第一份工作!

中間這一週我早就放棄這份工作,原本還打算跑去 Cairns 或 Townsville 之類更北邊的地方找工作。

雖然一開始是不想做農場跟肉廠,但要時數穩定又可以集簽還是得選這些,市區的餐飲業時數太少,可能連房租都很勉強。

我明年就要去日本,其實可以不用集簽,但我想讓自己保有選擇,讓我還有機會再回來澳洲。

不當乖乖牌

《暫別台灣兩年:前往澳洲與日本》中有提到「我在這之前的人生都按照著輸送帶在走」,部分是我的家境並不允許我掉出輸送帶,我沒錢也沒時間重考,我也沒有餘裕在大學畢業後才找工作,大學時沒打工就等著餓死,所以大三時才先去兼差保險業務,在而後轉職軟體工程師。

照著輸送帶走會做很多保守的選擇,也很常會不敢去做夢,總得要有些基本的規劃才能做選擇、走下一步。

但這在澳打是行不通的,在這裡計劃趕不上變化,背包客的工作機會稍縱即逝,比起個人可以努力的部分和經驗,更多是看運氣跟人脈,是剛好有背包客要走還是剛招完人?有沒有認識的可以幫忙推薦?甚至是人資或是雇主剛好打開信箱時我的履歷是不是在前幾封。

其實跟科技業也挺像的,但我之前認識比較多人可以內推,來這邊就是從零開始。

這短短一個月找工作的過程,凡事要準備好、按部就班是行不通的。看到機會得衝,猶豫就會敗北。等有選擇再做選擇,什麼都沒得到之前先不用想怎麼選

我在這邊認識的澳洲人和背包客也都有這樣的性格,我猜很多人原本不是這樣,但澳洲背包客真的太多了,必須得先衝再說。

可能也不僅限於澳洲吧,過去我常自我設限而沒嘗試很多機會,或是浪費時間做過度準備。

我以前需要輸送帶的穩定,但現在我已經成長到有能力冒險了,環境跟能力不一樣,我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闖關

我在蔬果工廠做什麼

我待的這間工廠會把農場運來的蔬菜水果過流水線處理再包裝出貨,主要客戶是一些超市或批發商。

大概有這幾條流水線:

  1. pumpkin room:把南瓜去皮、切片、去籽,有時候也會切甜菜根、檸檬跟生薑
  2. onion line:洋蔥去皮、去頭去尾再包裝
  3. dicing room:切碎(像是高麗菜丁跟洋蔥丁)\
  4. trim room:切片(高麗菜、大白菜、南瓜、青椒、馬鈴薯等等)\
  5. steam room:還沒去過,加班加很兇
  6. packing room(把其他房間處理過後的蔬果包裝出貨)

我是待在 pumpkin room,主要處理 Jarrahdale(大南瓜) 、Jap (小南瓜)、Butternut(奶油南瓜),但也會有甜菜根、檸檬和生薑等要處理。

有 3-5 人在流水線上工作,相較其他房間更需要力氣所以都會是男生。

處理南瓜的基本流程是先透過 peeler 削皮,再去籽,然後因為 peeler 是把南瓜插進去旋轉去皮,上下會有削不到的皮,最後再用小刀把上下的皮切掉。

Peeler 大概會長這樣,但工廠的機器很大一台,而且剃刀是一根架住的桿子,後面還會有輸送帶接削下來的皮。

peeler

Peeler 是我覺得南瓜房裡面最累的,南瓜會先插進去旋轉,接著要把剃刀抓穩並抓對角度靠近南瓜再從頭削到尾,我目前還握不太住,剃刀靠近會很容易被撞開,理想上是剃刀架在那,南瓜滾一圈就去皮。

去籽就是用一個刮刀砍進去割出一個半圓形,讓南瓜變成右邊那片。

jarrahdale

上班時間通常是早上七點到下午三點,但偶爾趕訂單就會提早到五點上班,下班時間也是看訂單狀況跟 supervisor 的心情,每天早上各房間都會有今天要做的蔬果種類和份量,南瓜很累但通常會準時甚至是提早下班,有時候份量沒做到也會放人。

寫這篇文章的當天是,甜菜根 800 公斤、1/4 Jarra 400 公斤,接著都是做 Jap。

上班當下其實很無聊,就是手拿著剃刀、刮刀或是小刀,手起刀落手起刀落,從甜菜根一路砍到小南瓜。

目前上工一週多,從第一天開始手就痛到現在,因為握著刀切八個小時,抓穩南瓜也需要握力,不知道會不會習慣,還有不小心切到食指。

我到底為什麼在這裡

「一個人只要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種生活方式。」 — 《偶像的黃昏:或怎樣用錘子從事哲學》,尼采

其實來澳打賺不太到我之前在台灣當軟體工程師的薪水,又是繁重的體力活(做太久會有後遺症那種)。

在這邊切南瓜切到手很酸的時候,不免會懷疑人生一下,自己為什麼要來這裡,來工廠當流水線員工?

單純的美好

在工廠上班八小時,下班就是下班,我不需要下班後繼續想怎麼切南瓜,我做了一年半的保險業務跟六年半的軟體工程師,當業務時不會有下班時間,隨時都要想著開發客戶,當軟體工程師則是下班後一直在 FOMO 技術,睽違八年的再次體會到這種單純的感覺。

感受著單純的美好時,心中還是有個聲音低聲地詢問我「是不是在逃避」,身邊的人都在成家立業了,我還在這邊切南瓜。

但難道我在台灣繼續當軟體工程師就能更好嗎?不,我就是知道我已經沒辦法繼續成長,而且也認知到繼續待在原本的環境只是慢性自殺,我目前想法還是跟 勞動環境和軟體職涯瓶頸 寫到的一樣。

而流水線就是重複做一樣的事,說無聊是很無聊,但整天有八個小時沒連上網的感覺也挺好的,不會看社群而過度焦慮,每天吸收的資訊量也不會超載,而且大多數時候切南瓜是不用動腦的,所以我都會邊想自己的事情,像是這篇文章就是在切南瓜時想出來的,我來到電腦前就是把想好的東西打字打出來而已。

來澳打真的就是可以有一個不差的收入,又有很多時間,也能取得更多刺激。(但其他流水線或工作就不一定了,也是有點看運氣)。

讓腦袋留白跟沈思的時間,這是我之後會想繼續保持的習慣。

感謝每個相遇

在澳打最重要的真的是「人」,有人幫忙介紹工作、有人分享資訊、有人有車可以幫忙載一程或是有人可以一起抱怨、努力等等。

初期因為沒什麼認識的人吃很多虧,但慢慢認識一些人之後,受到很多幫助。

讓我借宿一個月的朋友、朋友剛好在這讀書的弟弟、他的日本朋友、在黃金海岸兩年的台灣人帶我買到特價品、避免我踩雷打工,在背包客棧找我玩牌的德國人、在工廠認識的台灣人跟日本人分享很多社團跟資訊給我,也讓我可以更熟悉這邊的眉角,在宿舍認識的日本人會分我吃日本米跟揪我運動,願意載我一程去超市的人。

這一個個相遇都讓我回憶起我是人與人之間的好。

而每個人都代表著一種活著的方式,我逮到機會都會去問遇到的人之前是做什麼、對之後的想法,甚至在租車時遇到一個台灣過來的技師,我也趁機問了他來多久的,怎麼會想過來、怎麼待下來的和為什麼想待下來,也很感謝他算是很願意分享(可能也是因為我之後會跟他買車)。

在圖書館的多國交流

跟朋友去黃金海岸的圖書館聽到廣播有英文對話活動後,我在找到工作前幾乎每場都去。

澳洲的圖書館好像都有辦很多活動,像是 City of Gold Coast 找 Library 底下的 What’s on 就可以看到不同圖書館都有辦英語交流活動,而且幾乎每天都有。

參加者不只有背包客,還有很多移民,有遇到已移民 40 年的退休葡萄牙人、約旦移民過來的圖書館警衛、覺得英文很難的哥倫比亞人、嫁來這邊開公司的蒙古設計師、帶著小孩的印度軟體工程師,大宗是日本人跟南韓人,台灣人也不少,中國人只遇過一個。

葡萄牙人跟約旦人都跟我們分享了移民的哀愁。葡萄牙人已經離開 40 年,所以她回去時葡萄牙已經不是他記憶中的樣子,很熟悉但又很陌生,她今年已經 70 歲,家人朋友也都慢慢邁向生命的終點,她也沒見到哥哥的最後一面。而約旦人則是為了逃離戰亂來到這裡,他很懷念約旦的食物,但他回不去了。

認識他們後我深切感受到出來一趟有多重要,這就是我在 無法感受台灣的好 這一段寫到的,我想親身去體會不同國家的生活,藉此再次愛上台灣或是就選擇定居他處。

如果我繼續待在台灣,我只會知道台灣的問題,但如果我知道每個國家各自的問題,我或許就能更釋懷,並選擇一個我相對能接受的地方,一個我願意稱為「家」的地方。

真希望自己有早點出來,但太早出來可能也沒辦法有現在的體悟。

挺有趣的是我很想去日本,但在這邊的日本人有很大部份都想離開日本,而全部想離開的人都是同一個理由 — 低薪。不過撇除薪水之外,我發現他們都還是很愛日本。

糟糕的部分

雖然前面好像講了不少好話,但還是要平衡報導糟糕的部分。

蔬果工廠因為是 Full Time 的工作,最低時薪是 24.95 $/hr,兩週發一次薪水,保底 1600 澳幣。由於介紹我來的是女生,而女生大多會去 Packing Room,所以我以為來這裡我也是做包裝的工作,但男生很常被派到 Pumkin Room,削南瓜、去籽這兩項不是輕鬆的工作,下班跟假日的休息時間根本無法讓我的手恢復,所以基本上都是維持在痠痛的狀態,或許之後會習慣,但我猜一直酸下去。

而且這間工廠的工時很不固定,表定三點但還是看主管心情決定幾點下班,我目前挺常早下班的,因為薪水有保底,所以早下班算是好的。但像是 Onion Line 或 Steam Room 就通常都會加班到 5 點甚至 7 點(平均工時 10-12 小時),那他們賺很多嗎?也沒有。因為時數是算加總不是算天數,兩週內時數超過 76 小時後才會是用加班費率,所以工廠會讓他們瘋狂加班後直接放他們一天假,平常加班的時數就會被放假的那天 8 小時稀釋,是用加班費的時數就變少,算是挺惡劣的一招。

再來是我住在工廠老闆的百年老屋裡,週租金是 160 $/hr。

以這棟房子的屋況來看太貴了,甚至我搬進來第一週都沒有熱水,牆壁甚至只是百葉窗,白天太陽照進來很熱,晚上冷風灌進來又很冷,然後還沒有獨立房間,房東也不是很用心在回應租客問題。有朋友跟我勸誡華人房東,但我的房東是澳洲人,也有聽到其他背包客被澳洲房東情勒或是惡意漲租,看來惡房東不分國籍,聽說日本的法律相對會保護租客,明年過去再體驗看看了。

window

跟當地人和一些移民聊過後的感想是,澳洲政治環境也不好,但不像台灣藍綠惡鬥和共產黨侵略,這邊是很常怪東怪西並朝令夕改,像是移民跟入境法規也都是幾年就變一次,最近剛好是他們在怪移民搶了澳洲人工作跟炒房的時期,所以要在澳洲留下來變得很困難,簽證審核變很嚴格,不過前幾年又因為缺乏勞動力而廣發簽證。我自己的想法是澳洲人真的很 Chill,很多工作不是因為缺人而是因為當地人不想做。

澳洲公家機關、保險什麼的也都很貴,速度也不快,像是我的駕照辦一年期的就要 92 澳幣(效期越長會越貴),還得等平信兩週內寄過來。

沒有答案但有方向

知道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跟規劃之後,雖然於我現況沒有任何改變,但我的視野已經變得更開闊了。

我不再覺得人生只有眼前的幾條路可以走,而是知道有很多條路,只是我還不知道而已。

出發前的期許是,來這裡「找尋不同的生活節奏」和「探索各種可能性」,也希望有時間可以「寫作」和「寫自己認同的軟體」。

我現在想法依然是會繼續寫作,現在有工作也有時間,我應該可以產出更多。

至於軟體,我好像提不太起勁,有部分是我也有在想之前那樣瘋狂鑽研技術的角度不是唯一一條路,隨著 AI 變得越來越強,寫程式的本質會更凸顯,若非頂級軟體服務,大多數情況下寫出更好的程式如果沒辦法更好地解決問題,那也沒有意義。

我目前還是比較嚮往日本,對澳洲依然是持一個過客的心態(若有人有興趣我可以再分享為什麼),我想我會需要更加強日文能力以利未來溝通,也持續觀望日本能做什麼。

最後,我發現陸續有讀者會寄信或是在 Substack、推特留言給我,雖然我回得很慢,但其實我很開心能收到讀者的來信,不論是想問問題、建議或是單純分享讀後心得都好,歡迎來信! 如果是希望盡快回覆的訊息,可以在開頭說個「急」!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訂閱電子報: